宁县根据《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针对部门单位“有人有编事偏少、事多人少编不够”等现象,按“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编制使用效益评估,不断优化人员编制资源配置,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一、明确“为何评”,理清编制效益评估底层逻辑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部分机构人员数量、结构层次、职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与现在的机构编制运行需求有了一定差距。一些承担重点工作任务的部门单位存在“事多编少人少”,一些职能弱化事业单位存在“事少编多人多”等问题,编制效益不够充分,“人、编、事、岗”配置还没有达到最优。因此,开展人员编制使用效益评估尤为必要。
二、研究“怎么评”,制定编制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围绕“依法依规、配置标准、遵循实际、解决矛盾”四条评估准则,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提出“编制分类配置”底线标准。一是坚持依法依规。按照“一般不设6名行政编制以下的党政机构”的规定,对部门单位编制和工作人员少于6名的,按编制及工作力量不足评估。二是坚持分类配置。以部门单位“三定”为基准,按每个内设机构至少配备2人标准核算;所属事业单位,按党群口科级机构配备3至4人、股级至少配备2人,政府口科级机构至少配备6人、股级机构配备4人的标准核算。三是坚持遵循实际。编制使用向承担统筹协调全县工作、任务较重的部门单位倾斜,向事关发展稳定、社会保障、应急管理和重点民生等领域倾斜。四是坚持解决矛盾。以保障干部职工利益,调动工作积极性为出发点,厘清、理顺部门单位性质与编制和干部身份的对应关系,保障“人编平衡”,解决人编矛盾。
三、确定“评什么”,全面提升编制评估质量效果
坚持党、政部门、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全覆盖。一是下沉一线,扎实评估。由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联合组成评估组,深入到部门单位,从职能履行、业务开展、编制数量与工作量匹配程度,人员与工作匹配程度等方面,对部门单位人员力量和编制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二是科学分析,精准研判。通过科学分析评估资料,对部门单位人员编制和工作力量配置提出精准的研判意见,按“富裕”“适中”“紧张”分为10类(即:编制配置富裕、工作力量富裕;编制配置富裕、工作力量适中;编制配置富裕、工作力量紧张;编制配置适中、工作力量富裕;编制配置适中、工作力量适中;编制配置适中、工作力量紧张;编制配置紧张、工作力量富裕;编制配置紧张、工作力量适中;编制配置紧张、工作力量紧张;编制配置适中、工作力量有专业岗位需求)。
四、落实“怎么用”,强化编制效益评估结果运用
评估工作结束后,将评估结果形成专题报告向县委编委汇报,结合机构编制调整、干部岗位变动、人员交流拉动等方面,提出机构编制人员调整优化意见。一是按照“人编平衡”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减少编制浪费,解决人编不匹配问题;同时,将职能弱化单位的人员编制,调整补充给编制紧缺、老龄化严重的单位。二是对于承担工作量与编制人员数不匹配的,以实际承担工作力量和现有编制、人员为基准,进行编制人员增减调节,同时适当征求单位、个人对划转单位的要求,稳妥调整划转。三是按照相近原则对于需要调增或调减编制及工作力量的部门单位进行调整。即:归口相近,如农口人员编制在农口部门之间调整;职能相近,划转人员原承担的工作职责与划转后所要承担的职责相近或相关,便于顺利上手开展工作;专业相近,把个人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做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