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坚持将机构编制资源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将节约理念深度融入机构编制管理全链条,着力构建“集约高效、规范有序、动态优化”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切实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严把“入口关”,强化源头管控,下好节约增效“先手棋”。一是坚守红线,源头管控“硬约束”。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律”理念,坚决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守机构限额、编制总量“双底线”。机构编制调整事项严格遵循“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障重点、服务发展”原则,从源头上拧紧“水龙头”。二是精准论证,需求评估“穿透式”。对确需调整事项,坚持问题导向,依托机构编制大调研成果,开展穿透式、多维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论证。深入评估现有资源潜力、职能饱和度、技术替代可行性(如信息化、大数据赋能)及预期效能产出,坚决摒弃“拍脑袋”决策和“大概率”“自由度”裁量,确保每一份编制资源投入都精准有效。三是靶向投放,资源优化“高效益”。将节约盘活出的编制资源,聚焦主责主业和发展所需,重点向招商引资、民生保障、基层治理一线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领域倾斜。创新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动态调剂机制,有效破解编制余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编制资源由“物理集中”向“化学融合”转变,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激活“存量关”,优化运行管理,打好挖潜增效“组合拳”。一是动态评估,打破资源“固态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的科学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彻底改变“一核定终身”的静态管理模式。对职能弱化、任务完成、长期空编或运行效能低下的机构和编制,坚决予以优化整合、核减或收回,推动编制资源“能增能减、动态流转、循环利用”,持续释放存量资源活力。二是数字赋能,精细管理“智能化”。积极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实现对人员“在岗、在编、在责”状态的实时精准监控和动态分析。推广“编制备案制”、“人才专项编制”等灵活管理方式,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精准高效地满足阶段性、专业化人才需求,有效避免编制固化沉淀。三是协同改革,降低运行“内耗值”。持续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破解职责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深层次问题。通过明晰权责清单、优化协同流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工作、无效协调和内部消耗,从体制机制运行层面压减行政成本,提升整体行政效能。
筑牢“监督关”,严明纪律规矩,织密规范运行“防护网”。一是铁纪护航,执纪问责“零容忍”。将机构编制纪律执行情况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内容。聚焦机构设置不规范、编制使用不合理、职责履行不充分以及“条条干预”、违规借调造成“在编不在岗”等隐形问题,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追责问责,持续释放严管严控的强烈信号。二是协同联动,监督体系“全覆盖”。健全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经济责任审计、财政预算监督等贯通协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公开举报方式,让机构编制管理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格局,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依法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