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关键整合机构编制资源。一是积极推进重大体制改革。推进国防动员、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改革,市县整合撤并国防教育办公室、经济动员办公室、地病办等机构42个,精简机构数量,整合优化相关职责,提升工作质效。二是整合“小弱散”事业单位。优化行政辅助类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配备,重点对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系统及县(区)人员编制规模小、机构职能弱化、服务对象交叉重叠的事业单位,加大整合力度,压缩编制规模,对人员编制进行瘦身管理,将富裕编制统筹起来,向重点领域倾斜。三是精简优化内设机构。对市场监管、住建、商务等部门的内设机构进行调整优化,精简数量,优化配置,提升效能。
(二)坚持以保障发展为核心统筹机构编制资源。一是推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积极借鉴外省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全省率先开展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试点,将基本编制调整、人员控制数分配使用、进人用编核准、内设机构设置4项权限分级下放卫健部门和公立医院,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自主权。先后下达市级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数846名,为市级公立医院人才储备提供有力保障,医院使用人员控制数补充专业人才364名。二是优化教育编制配置。按照中央、省上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要求,在省上下达的1877名周转编制基础上,市县统筹事业编制386名,按标准补齐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缺口,实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县为单位全面达标。着眼于解决城区上学压力大、大班额消化难度大及农村学校小弱散、生源流失较快而引发的教师流动需求问题,研究制定《关于统筹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意见》,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交由市县(区)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使用。着眼于解决非教学人员占比偏高等师资队伍结构问题,出台《关于规范设置中小学内设机构的意见》,统一规范设置学校内设机构,按不超过编制总数的8%压减管理岗位,统筹腾出编制资源保障教学一线需求。三是保障民生工程和重点行业用编。为环县、镇原两个国家重点贫困县统筹调剂编制,主要用于医疗卫生和教育引才用编。采取市级调剂周转的方式,给8个县区统筹事业编制,重点解决公安系统事业身份警察入编问题;给市交通警察支队统筹调剂事业编制,保障高速公路第七大队用编;给小盘河、五台山、莲花寺3个水库管理所调剂划转编制;为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市康复医院、市融媒体中心等事业单位核增处级领导职数。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编制配备。通过统筹调配机构编制资源,为市县(区)党政部门统一核定机关党组织专职副书记领导职数,给市级公立医院单独核定党组织书记职数,给县(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采取“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方式核定党组织书记领导职数。按照省上关于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试点工作要求,统筹市县(区)编制379名,用于保障试点工作所需,夯实党在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基础。
(三)坚持以创新为突破盘活机构编制资源。一是创新基层林场管理模式。紧盯职责任务变化,主动下沉重心,与组织、人社、民政、林草等部门紧密配合,在深入调研摸底、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展干湫子安置林场、子午岭国有林场改革,出台《关于创新子午岭国有林场机构编制管理模式的意见》及《护林员队伍建设保障方案》《专职聘用制护林员管理办法》等制度措施,可收回编制800多名,优化国有林场体制机制,盘活了机构编制资源。二是保障干部转任职级后待遇落实。针对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转任至本单位非领导岗位后,无编制保障影响个人待遇落实的实际问题,统筹部分空编,建立编制周转池,采取“新进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占用任职单位编制、转任职级领导干部在单位编制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占用周转池编制”的办法,在保障干部职工相关待遇的同时,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三是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市委出台了《关于实行编制积分管理持续激发用编用人活力的意见》,从工龄、学历、职务、职称、考核、奖励、民主测评等7个方面综合考量赋分,采取积分排名的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人员有序纳入编制管理。四是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立医院、中小学校后勤保障类和辅助类人员,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实行“经费包干、购买服务、人员自聘、合同管理”的方式聘用相关人员,压缩正式在岗在编人员比例,统筹有限的编制资源主要用于高层次及急需专业人才引进,保障一线工作需求。
二、困难问题
(一)编制总量偏小。我市编制基数偏小,各类编制资源相对不足,在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刚性要求和实际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保障重点领域用编需求的压力持续加大,尤其是行政编制极其紧缺,且公务员登记、晋升职级、事业干部转任都必须占用行政编制,部门单位增加编制的呼声强烈,市县各层级程度不同存在“无编可用”“一编难调”的状况。
(二)编制结构不够合理。编制类型结构不尽合理,行政编制短缺,除公安、司法外,其他各行政机关行政编制占比较低,难以保障职责任务重的部门用编需求。同时,全市自收自支编制因无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使用量小,多数闲置,造成了编制资源浪费。局部超编与缺人并存,部分单位因个别人员转入离岗退养但仍占用编制等因素,出现人员超编;部分单位则因职责任务重、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出现超编与缺人共存现象。
(三)编制统筹挖潜调剂阻力大。部门单位普遍存在“编制一经核定分配,就归自己所有、地区所有”的观念,对编制资源“终身制”“自留地”思想根深蒂固,对编制调配收回存有抵触心理,认为编制只能增不能减、机构只能设不能撤、职数只能多不能少,对统筹调剂机构编制资源支持不够,沟通协商难度大,调剂挖潜阻力多。
(四)项目人员基数大,统筹入编难。在实际工作中,项目人员已成为县(区)、乡镇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市、县虽然利用自然减员等方式逐步入编,但因数额庞大,无法在短期内全部纳入编制管理。加之养老保险、职级晋升、公车补贴、职务提拔、公务员遴选、事业单位选调等与编制直接挂钩,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未占编“人员”入编愿望强烈、呼声较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做好“从严管理”文章,确保机构编制总量不突破。一要从严控制机构设置。从严审批事业机构,除中央有明确规定、事关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民生保障事项外,一律不新设机构、不提高机构规格,确需设立的,坚持“撤一建一、撤二建一、多撤少建”的原则,从现有存量中调剂解决。二要严控编制总量。从严落实编制只减不增原则,人员编制数控制在2019年底的总量内,原则上不再新增编制。三要严格落实编制使用审核制度。认真落实编制审核在先,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空编单位“按需进人”和“凡进必考”等制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聘、选调各类人员,必须先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用编,未经审核同意不得安排招考、招聘、选调人员计划,严防“超编进人”现象发生。四要规范项目人员管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定向考录(招聘)服务期满项目人员入编措施,每年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计划都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考录(招聘)服务期满基层项目人员、民生实施项目人员,市、县(区)、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招考比例不得低于10%,事业单位招聘比例不得低于30%,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空编全部用于招聘服务期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基层项目人员可以参加市县(区)事业单位公开选调考试。严控新增项目人员规模,今后招募安置项目人员时,要在空编和自然减员指标内进行。五要严控编外聘用人员规模。规范编外用人选聘机制和程序,将编外用人数量控制在一定比例和范围内。部门单位现有编制内人员能够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一般不聘用编外人员,确需使用的须在核定的总量内聘用。
(二)做好“盘活存量”文章,提高编制使用效益。一要强化空编资源统筹使用。加强余缺调剂,着力解决“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将市、县(区)事业单位的空编按 70%比例集中起来,纳入同级党委编委统筹范围,用于保障同级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民生工程和退役士兵安置、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二要探索建立编制周转使用制度。在综合分析编制、实有人员、自然减员和用编需求等情况的基础上,分领域、分行业探索推行事业编制周转使用制度。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制度机制,明确细化使用范围、条件和期限,跟踪评估周转编制使用情况,及时动态调整,避免变相增编和实有人员总量超编。三要推动编制资源下沉使用。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确保基层工作有人干、接得住、管得好。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创新编制管理,将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引导乡镇(街道)新进补充人员从事社区工作,指导县(区)预留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用于公开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选聘村(社区)优秀党组织书记为事业编制人员,发挥编制资源正向激励作用。
(三)做好“统筹调剂”文章,服务保障各项事业发展。一要统筹使用县区编制资源。探索建立跨区域统筹使用编制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域间编制动态调整、合理配置。在核定下达县(区)的编制总量内,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行政区划、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县(区)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探索不同性质编制资源统筹配备,按照“机关+事业支撑机构”的模式,通盘考虑机关和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编制配备情况。二要统筹使用乡镇(街道)编制资源。综合考虑乡镇(街道)分布、规模等因素,调整乡镇(街道)编制配备标准,推动跨区域调整编制,优化基层编制资源布局。适应基层工作特点,在乡镇(街道)逐步推行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待遇统筹保障,更好统筹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机构编制资源。三要统筹使用政法专项编制资源。加强政法专项编制动态管理,促进编制资源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区分不同层级公安机关的职责定位和履职重点,综合考虑辖区面积、人口、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治安状况、工作任务量等因素,逐步调整优化警力层级和区域布局。
(四)做好“改革引领”文章,集约高效使用编制。一要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做好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内设机构职责整合力度,精简综合科(股)室,加强业务科(股)室,优化党建工作机构设置。按照扁平化管理、综合化设置要求,进一步整合优化乡镇(街道)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二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整合撤并“小散弱”事业单位,对职责任务相近、设置重复分散、中间层次过多、规模较小事业单位,推动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综合设置,精简压缩事业编制;对职能弱化、任务不饱满的事业单位,核减收回事业编制。科学设置业务和人员岗位,压缩综合管理人员,提高专业人员占比,提升人员综合素质,集约节约使用编制。三要持续深化专项体制改革。打破部门行业界限,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编制资源。重新组建或调整优化金融、科技、社会工作、农业农村、数据管理、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机构职责。进一步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精干设置内设机构,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完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管理体制创新带动开发区创新发展。
(五)做好“创新管理”文章,加大编制资源挖掘力度。一要创新教育卫生等领域编制管理。按标准核定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编制,实行总额管理和区域统筹。继续推行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制度,由教育部门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各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控。持续推行编制备案制管理,积极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在公立医院和基层林场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单位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鼓励公办幼儿园、科研院所等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由主管部门在总量内自主管理、统筹使用、动态调整,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探索推行教育医疗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办医等,搭建协作平台,整合管理服务资源,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有效降低编制配置成本。二要运用信息技术节约编制资源。以数字政府建设赋能政务服务提质,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打通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和运行机制,节约编制资源,减少人力资源投入。三要积极推行积分制入编。继续探索推行编制积分管理,从工龄、学历、职务、职称、奖励、考核、民主测评等方面综合考量赋分,建立“权重系数测算、积分排名入编”的工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有序纳入编制管理,逐步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程序公正、符合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统筹使用编制制度,切实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不断激发用编用人活力。四要持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对机关单位辅助性、技术性服务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腾退出编制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直接举办或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与政府合作的形式举办学前教育等公益事业,有效减少编制需求。
(六)做好“监督检查”文章,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一要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健全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同组织人事、财政预算管理共享的信息平台,推进数据共享共用,实现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和预算资金统筹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加大使用效益评估。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机构编制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流程和方法步骤,加强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使用效益较高的,加大机构编制保障力度;对使用效益较低的,相应核减或者调整其机构编制。三要强化监督检查。突出政治监督,继续将机构编制工作情况和纪律要求执行情况纳入巡视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监督范围,扎实开展机构编制核查、专项督促检查,强化刚性约束,切实维护机构编制权威性和严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