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探索
近年来,庆阳市紧扣大数据时代发展脉搏,全力加快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全市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方面,建成了“一平台”和“一套体系”。“一平台”,即: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平台,“一套体系”,即:维护完善该平台形成的一整套指标体系。近年来,在省委编办的重视支持下,庆阳市积极对接平台公司,拓展优化了部分辅助功能和分析报表,对机构编制实名制平台进行了更新完善。目前,该平台共涵盖4方面约120类信息,其中: 机构方面,包括单位名称、性质、级别、隶属关系、系统类别、行业类别、机构编码、机构类别、内设机构、经费来源、批准文号、主要职责、是否参公、编外聘用人员数等30多项。台账方面:包括区划台账和部门单位台账两大类信息。区划台账记录省上下达的各类编制数量,庆阳市严格按照省上下达的编制总量,分层级及编制类别等,将每一笔编制数额分配给市直和县(区),从源头上严控总量不突破;部门单位台账记录机构从设立以来所有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调整变更等历史沿革资料。编制方面:包括编制类别、数量及岗位分类、经费形式、领导职数、批准文号等10多项。人员方面:包括人员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职务、级别、使用编制类型、是否公务员、入编时间等40多项。近年来,庆阳市利用该平台加强数据信息的深度汇集,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要素资源的“量化”存储和“可视化”展现。
(二)数据分析与应用方面,基本转向从“单纯存”到“多维用”。“单纯存”,即:实名制管理平台建立之初,一方面由于相关信息不完善,尚不具备提取应用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关人员还未完全脱离传统管理理念,对大数据应用不够重视,实名制数据平台仅作为存储平台,没有作为管理平台应用起来。“多维用”,即:现实名制数据已作为动态活数据,既有为公务用车改革及养老保险信息核实中的“查证”用途,也有为各项体制改革和管理服务提供查询、分析、对比等“应用”用途,实现了从“静态存”到“动态用”的转变。
(三)数据提质与优化方面,主要通过“制度约束”和“流程规范”两条措施进行了推动。“制度约束”,即:从实名制数据的收集、更新、提取到使用等环节,制定印发了“加强相关部门联动”“推动相关数据共享共用”“规范机构编制事项报批办理”等制度性文件,推进机构编制相关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使用。“流程规范”,即:将实名制平台数据作为业务办理的前置条件,数据不完善的,暂缓办理机构编制事宜,倒逼实名制数据更新提速、质量提质、效率提升。近几年,庆阳市在工资审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及养老保险审核、经济普查统计、财政三公经费预决算、办公用房分配等工作中,完全依托实名制数据为基础数据,进一步推进提升了部门单位对实名制数据的重视程度和更新速度,加快了数据提质优化和运用实践进程。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数据虽有数量,但精准质量“有欠缺”。个别单位在机构编制事项的落实上时效性不够强,推进涉及的人员划转、出入编等方面时限较长,加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制约手段较为单一,致使存在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问题,给数据统计、分析、应用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和延迟。同时,由于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对机构编制业务的熟悉程度、认知层面、责任意识上存在差异,在机构编制实名制平台基础数据录入、关键信息选项维护中口径不够统一,相关数据因录入不够规范,出现了查询不够精准的情形。如, 2023年11月实名制系统查询出全市在1963年1月至1963年10月出生的实有人员仍有89人。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人员在实名制系统中的年龄与人事档案年龄不一致,存在信息录入不够精准的情形;二是部分人员已退休,但未及时作“出编”处理,存在实名制系统更新不够及时的情形。
(二)数据汇集虽有进展,但部门共享“有难度”。目前,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都建设了各自的数据管理平台,在相关业务办理中,均存在注重用各自平台分析,弱化用机构编制实名制平台查询的情况。同时,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平台与实名制数据平台的设计规则不一,指标口径存在差异,同一类数据统计差别较大,在数据信息的整合和共享等方面仍需更进一步协同。如,在公务员管理系统中,仅统计占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未统计占用事业编制的公务员。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相关统计中,将有登记文件的都计入公务员数,两者在认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如,财政数据平台将财政给予工资福利的人员,统一计入财政供养范畴,与实名制管理平台的相关口径存在不一致。
(三)数据应用虽有推进,但平台技术“有滞后”。一方面,市、县(区)部门单位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维护、轻分析的倾向,对机构编制实名制平台的认知多停留在“存数据”层面,数据的深度加工、分析、研判等频次不够经常。另一方面,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中部分功能还有待开发和升级,数据分析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基层编制部门只是平台的使用者,在更新完善系统平台、量化定制相关模块、个性化实现相关功能等方面,没有充分的自主权限,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如,目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平台多提供的是按固定选项的查询模式,在自主设定条件查询等方面还需升级和完善。又如,实名制平台提供的报表大多是为年度统计工作而设计的,对与平时业务相关的职数超空预警、编制条块占比及空编结构分析、人员退出及补充衔接等报表相对较少。
(四)数据安全虽有把控,但特定数据“有风险”。机构编制数据涉及相关安全和隐私等方面信息,虽然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平台运行在特定的网络环境,省市县编制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随着实名制平台移动端、电子编制管理证的推广运用,在数据安全防范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如,涉密部门的“三定”规定在实名制管理平台中如何展现,涉密岗位的人员信息以何种方式展示、统计和管理等,还需完善相关措施和制度。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数据质量管控。在数据运维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数据更新机制,以提高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数据质量提升方面,要建立实时化的数据管控机制,强化对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监测分析,及时纠偏、修正和完善,确保数据的规范性、统一性和精准性。同时,要加强对机构编制实名制平台操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业务熟练掌握应用和精准操作维护的能力。
(二)建立部门联动平台。整合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按照“一个平台采集、一条网络传输、一套指标提取、分节点授权使用”的思路,建立集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预算、巡察、审计等为一体的联动管理平台,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共用,推动形成以编制管理为龙头、其他管理协同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发挥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作用。
(三)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大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平台的深度开发,创新数据分析结果展示方式,拓展数据使用范围,丰富数据应用场景,使机构编制数据展现更加可视化、智能化,为科学决策提供更为便捷、更为精准的支持。同时,要积极倡导大数据思维模式,将其贯穿于机构编制管理的全过程,推动提升机构编制整体工作水平。
(四)加强数据安全保障。一方面,要制定符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特点的数据安全措施,细化明确数据的保密等级、使用范围和责任人,靠实数据安全责任。另一方面,要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和敏感等级,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同时,要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在遭受攻击或意外丢失后能够及时恢复,确保数据存储安全和内容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