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机构编制》杂志的一点体会

来源:庆阳市委编办 作者:冯忠孝 发布时间:2024-10-29

    我先谈一下,人们为什么要读书的这个话题。读书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眼睛看不到远方的美丽风景,脚丈量不到山外神奇的地方,心里向望浩渺无穷的宇宙憧憬。读书实际上就是读星空、读大地、读人物、读历史。读书的目的是开启智慧,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工作能力。人们常说:“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包这些哲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翻开一本书,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领地,找到自己需求和愿望。例如,读了《平凡的世界》,会给一切卑微的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光亮,他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可以走到多远。读路遥的书就像是在读自己,读《平凡的世界》就像是在完成一次生命的救赎。例如,读了《红楼梦》,有人读出了文学,有人读出了哲学,也有人读出了儿女情长,更有人读出了治疗“相思病”的良方。读书是啥感觉,最终是读书人读出来的,不是作家写出来的。所以,读书的乐趣是学习别人,感受自己,就是把别人长处吸收、转化,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的过程。

读书,关键是学以致用,因为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读书,可以启智润心,蒙以养正。每个人读书的

过程,就是在知识海洋中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过程。

读书,就是让人们穿梭到另一个时空,与高尚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会让你发现,原来你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好像有好多人再陪伴着你。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好走的一条路。

读书,更为神奇的是还可以强身健体,延长一个人的寿命。耶鲁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研究人员对3635名年龄至少50岁的参试者,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将参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人员平时不读书,另一组人员则坚持每天阅读。最后结果显示,与从来不读书的人相比,每周读书3.5小时的人,平均寿命延长近两年,并且早亡风险也降低了23%。

南宋诗人陆游说: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需书卷作良医。书籍是世上最便宜的补品和疗效药,阅读的养分,能够帮我们御防疾病,抵抗衰老,取得欢乐,获得幸福。

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也会天天新生。经常活动脑筋,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顺畅,才会让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读书,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养生方式。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一个智力健全的人是永远离不开读书学习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同心圆,读书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

作家毕淑敏曾经说:“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其实,不看书的人,全靠自己摸索,常看书学习的人,就是再向高人请教和指路。但是,读书并不会让你马上成功,而是在遭遇低谷时,给你一种崛起的力量。

读书,实际上意味着我们都有追求,还在奋斗,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或者另谋更好的机会。读书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思想的觉醒、希望的播撒,更是梦想的实现、美好生活的不可或缺。

有趣的算式启示:

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而1.02的365次方却约等于1377.4。如果把那0.01当做每天坚持多读的几页书,在时间复利下,我们就成为同龄人中的领跑者,就能迎刃而解好多问题,就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让我们看待世界时,多一个视角,多一重思考,多一种方法,其自身内心也就自然通透丰盈,处理问题也就会得心应手;就能够从泼墨飘香的文字里,收获内心的宁静,就能够从流转千年的智慧中,窥探人生的真理。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一年取得的成就为1377.4;每天进步一点点,倘若再计算一下,会发现它们实则是1260倍之差。

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水能穿石,功在持续不息;人能有为,贵在持之以恒。凡事坚持下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再进步,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学习《中国机构编制》杂志的一点体会。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创刊于2011年,是由中央编办主管,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主办,时任中央编委主任温家宝同志为该刊物题写刊名,是一份在国里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也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最高理论学术研究刊物。

2022年1月,更名为《中国机构编制》,对刊名字体作了调整,刊物代码由英语缩写改为汉语拼音缩写,其办刊的宗旨和隶属关系未变。

该杂志有2重定位:为协调推进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指导、理论研讨、对策研究、经验交流。4大特性:权威性、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是机构编制工作者的案头必备、汲取改革和管理经验的良师益友,理论研究的重要园地,基层机构编制工作者的重要学习工具之一。5方面特色:及时传达、解读中央关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宣传中央部门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和对策;介绍理论界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宣传地方改革经验和做法;报道各方面学术研究动态和改革信息。

下面我从5个方面谈一谈我学习《中国机构编制》杂志的一点体会:

1、《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指引了业务学习的方向。2、《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请来了传道授业的良师。3、《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搭建了学习先进的平台。4、《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园地。5、《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指引了业务学习的方向

《中国机构编制》站位高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她不但是宣传党的机构编制政策规定、传递中央改革之声有力助手,而且为编制工作者学习党的机构编制政策、树立坚定正确政治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指引了前进的道路。

每当打开一本《中国机构编制》,看到“刊首语”,就会了解到中央编办当前重点工作任务部署及机构编制工作新要求。她不仅为我们学习党的机构编制政策指引了方向,而且为基层编制工作者学习业务知识提供了有力抓手。

从县上调到市编办工作,现在扳指头算,已经工作5760多天了。那时,县编办设在县劳动人事局,有机构、没牌子,有章子、没人员,日常业务由县人事局代办。我曾经办理过几年机构编制业务,从此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有一些认识和了解。

在市编办上班后,看到机构编制工作发展变化与我先前所接触的截然不同。什么“转变职能”“行政制度审批改革”“实名制”“吃空饷”“电子政务”“事业单位分类”“顶层设计”“机构编制评估”“机构编制审计”等等。经过冷静思考,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自己提出要求。我认为只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才能拓宽工作思路,弥补自己的不足。除过认真研读中央、省上文件精神及机构编制政策外,我认真学习每期《中国机构编制》刊登的机构编制新动向、新规定,记写学习笔记,掌握改革新动向和把握机构编制工作脉搏,学习外地新经验、新办法,为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查找政策依据提供了方便。

有人说,进了编办门,就得承受“劳累”和懂得“忍耐”。此话一点不假,道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这说明,一是这项工作“不轻松”,二是平时的禀性“要磨下”。机构编制工作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机构编制是政治资源,又是稀缺的执政资源,关系着部门单位利益再分配,涉及到每个人的贴身利益,各方博弈无法避免。我们编办的领导和业务科室与部门负责人整天讨价还价,据理力争,坚持“红线”要求,严守机构编制纪律,既要坚持党的机构编制政策规定,又要拿出最佳方案,解决基层单位提出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外界人一般认为机构编制工作很单纯也很轻松,就是管理几个“数字”。其实不然,遇到重大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相关工作,深入单位调研必不可少,加班写材料更是“家常便饭”。特别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的优化调整上都要找出充分政策依据,说服部门单位非理需求,给出满意答复。实际上,各个机构的扩张需求与编制部门的努力遏制,两者之间的相持相争这是一项结构性长期性的工作,我们编制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使命光荣而艰巨。

市级编制部门是上接省上、中央,下管县(区),既是党中央和省委的政策贯彻执行者,又是市县(区)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既要把中央、省上机构编制政策规定执行好,又要把部门单位反映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既要总结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又要向上级汇报反映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承上启下,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为此,每期《中国机构编制》到手后我都认真学习,从“刊首语”到“短信平台”,12个专题栏目,一页不漏地仔细阅读。凡是重点内容都用红笔圈画出来,工作上需要的就记在笔记上,通过学习理解机构编制工作新精神、新政策、新经验,使我对机构编制管理常识及单位“三定”规定、职能划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经典落叶的笑话:这个故事发生于海南省海口市。

甲说:一片树叶落下来,归多少部门管?

乙说:“一个、不!两个,不!好多个,不!说

不清”。

丙说:怎么说不清?

丁说:肯定能说清。落到谁家门前,由谁管。

城管部门说,我管城市管理,落叶落到马路上归我管;落到绿岛内,不归我管。园林部门说,我管园林绿化,落叶落到绿岛内归我管;落到水面上,不归我管。水务部门说,我管的是水源地到水龙头的自来水,落到城市水面上,归我管;落到其他水面上,不归我管。农业部门说,我管农林牧渔,落到乡村水面上归我管。海洋部门说,我管海洋渔业及海矿资源,落叶落在海面上归我管。环保部门说,我管环境保护,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的空气,谁家落叶对环境有污染,就找谁。

这个落叶的笑话对海口成立市容委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据传,市编委会的成员一听到这个笑话,纷纷同意对涉及城市管理的职能实施进一步整合,搭建大城管平台,整合资源,减少环节,对城市管理形成高位领导和高位指挥。“最简单说,就是以后树叶落下了,不管在那里,只要找到一个部门就行了,市长一锤定音,成立市政市容委——”

树上的一片小小的落叶,道出了机构编制工作职能划分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请来了传道授业的良师

每当看到《中国机构编制》六个朱红大字,一种卓尔不凡、简洁俊秀、气韵高雅的版式跃入眼帘时,感到非常亲切;每当目睹新一期油墨未干、沁人心脾、纯正清香、印油味扑面而来的刊物时,总觉着有良师益友的传授和解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和力量。

机构编制是党执政的重要执政资源,编制管理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管理方式,长期以来,在控制人员规模、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提升职能运行效能以及合理分配预算资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究竟 什么是编制?编制的起源在哪里?编制工作为什么要长期坚持?

2017年第2期《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发表的署名张锐《从〈乙瑛碑〉看汉代编制审批管理制度》理论文章,使我看到我国机构编制审批管理制度的渊源和历史,深受启发。        

2010年由中央纪委法规室、中央编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办监督检查司编写并由张锐同志执笔撰写的《机构编制违若干问题的解释》学习读本的第一章《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检查》第一节《机构编制管理的概念》中对“机构”和“编制”作了详细解释。清末前,我国有“编”、有“制” ,但没有“编制”这个词。“编”和“制”合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清末。1906年9月6日,清政府于海淀奕劻府朗润园成立官制编制馆,主要职责为推进清政府宪政改革,拟定官制改革草案。这是我国最早包含“编制”一词的机构。

2018年《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第12期“机构编制起源专栏”署名边法延,对《编制起源问题》作了明确阐述。在我国,“编制”作为名词,狭义上主要指政府人员定额,广义上还包括了机构设置、领导职数等内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编制”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意为军队员额和作战单位编成。首次出现于清末相关文件中,主要表示政府人员定额。从1930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制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到1941年11月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提案,精简整编,“编制”均主要指制定员额。之后逐步才扩大到广义的使用范围。从此,对“编制”一词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那么编制工作为什么需要长期坚持?

2023年第10期《中国机构编制》刊登的杨新沫的文章回答了这问题。

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上海党政群机关团体编制情况报告》上做出批语“周:此电两项建议值得注意,请考虑指示各地,省及大市照此办理,成为制度。”

《上海编制报告》两项建议具体是:“(一)编余工处理问题。整编中采取谨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弱残疾人员,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一般可给资遣散。工务局六七十岁有多年工龄的老工人,无家可归者以包下养老为宜。(二)编制委员会撤销后(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管理),凡有关编制问题,应指定专门机关继续负责指导,以巩固已得成绩,并坚持下去。否则时间一久,并有各自为政、自行扩充广泛招聘、制度松懈的倾向难免发生,这是值得注意的。”

《上海编制报告》中两项建议,都与编制工作有关。第一条讲述了机构编制工作方法,既要把好入口关,又要疏通出口,给入者一立地,给出者一归宿,也就是说畅通出入口,给每一个人生活都要有出路。第二条则直接阐明了编制工作要长期存在的理由。其中关键词是“各自为政”,即各部门各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行扩充广泛招聘”、进而导致“制度松懈”。针对这些问题,“应指定专门机关继续负责指导,以巩固已得成绩,并坚持下去。”简而言之,编制工作需要长期坚持。

《上海编制报告》得到毛泽东同志充分认可,批语十分明确,“省及大市照此办理,成为制度”。今天的我们不能不叹服伟人穿透时空的洞察力,面对各个机构强烈增编诉求,“万家顶门一家杠”的局势,仍然是我们编制工作面临的最大压力。这也是机构编制部门长期肩负的一项政治任务。毛泽东同志所称的“成为制度”,经过70年的发展,到《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出台,编制工作从相对被动和单一的定位,转变为更加主动和复合的定位,编制工作已经走向面向政权建设全流程,即体制改革、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规模控制,并归口组织管理范畴。这些法规制度的形成和坚持,有效控制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数量过快增长,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了社会管理效能,我们机构编制工作者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搭建了学习先进的平台

《中国机构编制》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不但推广了各地先进工作经验,为编制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争鸣的阵地,而且为基层编制工作者搭建了学习先进经验的平台。

《中国机构编制》2021年第11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刊登了署名“甘肃省委编办庆阳市委编办”《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政权建设对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启示》文章。庆阳市委编办首次与甘肃省委编办联名发表政治理论文章,刊登于中央一级刊物,开创了我办与省上编办共同研究机构编制历史课题的先例(至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省委编办与其他市州编办合写文章,刊于中央杂志)。这篇文章既宣传了党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历史渊源,又提高了庆阳市委编办的外界影响和声誉;这篇文章既宣传了庆阳机构编制工作成绩,又彰显了庆阳编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体现了省委编办对庆阳市委编办的关怀与厚爱,也体现了省委编办对庆阳市委编办整体实力的认可与接受。

80多年前,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独特地位,在中国革命紧要关头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硝烟已散,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给我们留下浓重的红色印记。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创建的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工农监察、文化、妇女委员会等8大职能部门,保证了苏维埃政府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工作低成本、运行高效率,为建国前华北人民政府16部门构建和新中国人民政府的成立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今,追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时期的政权建设和机构编制工作,体现了实事求是、人民至上、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精简高效的理念,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重温党的革命历史,学习机构编制知识,时代虽然不同了,但仍有借鉴意义。80年前,中央提出“减上补下、充实基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民负担”与新时代编制向一线倾斜、向民生领域流动、以人民为中心,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我们编制部门亘古不变的追求。

如今,学习中国革命历史,追忆革命战争时期政府工作机构设置与沿革、发展过程和经验教训,有助于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有助于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管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如今,践悟革命发展轨迹,以史为鉴,笃行致远。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源于庆阳、根植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垂裕后昆的“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南梁精神,而且要在设立精干机构、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上开拓创新,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不断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四、《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园地

《中国机构编制》她不但是我们汲取改革和管理经验的良师益友,而且为编制工作者提供了理论研究园地;她不仅是上级联系基层的桥梁纽带,而且为反映基层机构编制改革实践提供了宣传阵地。

监督检查工作是机构编制部门的“生命线”。在市编办工作十多年来,深刻认识到“生命线”重要意义。长期来,机构编制管理受计划经济影响,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相对滞后,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形成机构编制“只能增不能减”的定式,一些单位“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矛盾并存,难以适应行政

体制改革要求,制约着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新时代,如何统筹机构编制资源, 是摆在编制部门的一项重要议题。

为破解这一瓶颈,工作中我注意收集有关机构编制评估资料,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总结我市西峰区2011年开始搞试点,当时得到省委编办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机构编制评估工作一些好的做法,以单位“三定”为抓手,以职能划分为目标,按照中央、省上机构编制管理政策规定及标准,提出“一二三四五”评估模式即以机构编制评估内容为“一条”主线,采取“两种”方式“事中”或“事后”评估),设定 “三级”量化指标(从宏观、中观至微观),建立“四项”机制(确定评估对象、构建评估体系、开展综合评估、强化跟踪问效),“五个”方面考量(政策执行的充分性、机构设置的科学性、编制使用的可行性、职能发挥的有效性、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共涉及39个大项,99个子项,涵盖了评估单位所有职责。按得分多少,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重要依据。为统筹使用机构编制资源,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科学合理的管理好机构编制提供了有效方法。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2017年《市县机构编制

评估的思路与途径》的论文终于完成,也算对从事监督检查工作多年来的小结。由于身居基层,理论基础薄弱,总感觉理论上支撑论文的框架不够充分和圆满,个别细节问题吃不透、拿不准,就冒昧给时任编辑部副主任李利平同志写信,求助上级研究部门予以指导和帮助。2018年初,借在北京复查病之机,顺便到中国机构编制研究会就评估的路径与她做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宝贵意见,对论文中作了补充。

经过与张锐同志“编制”起源的请教和追根问底,他的指导与帮助更多了。从寄来的《秦汉行政体制研究》,看到作者研究我国行政体制颇深造诣,深感敬仰。      

2018年9月4日深夜,张锐发来二千多字的电子邮件, 就机构编制评估作了深刻阐述。在信中列举了生动的事例,指出论文不足之处,使我受益匪浅。聆听两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启发,对论文作了进一步修改。

2018年《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第10期“改革与管理实践”栏目刊登了我撰写的《市县机构编制评估的思路》一文,之后被省委编办评为调研报告二等奖,荣获庆阳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三等奖,市委市政府颁发了荣誉证书。通过学习《中国机构编制》上张锐《从<乙瑛碑>看汉代编制审批管理制度》一文,看到了,目前,我国最早关于编制审批管理过程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编制审批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乙瑛碑》为方首碑,无额(没有帽子)。高198 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碑文18行,每行40字,全文共720字,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块石碑。  

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记录叙述了申请成立孔庙守护机构,设置一名守庙的百石卒史公职人员。由此可见,汉代增加编制,先要经过地方政府向中央申请、征求意见,然后要求中央研究论证提出拟办意见,报皇帝批准后,中央才能批复,用人单位还要上报落实情况。汉王朝建立了严格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成立机构、增加官吏、人员需要调整的,都必须报皇帝审批。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就从汉朝建立起来了。我们现在从中央、省、市、上图为著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县、乡镇到村委六级政权组织体制,实际上是汉朝建立起来的政权框架体系。      

列举历史上改革一事例,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 秦汉时期的行政体制是中国行政体制史上第一座高峰。从有史料可考证的角度来考察,秦汉行政体制 相当于西方哲学史上的古希腊哲学 

秦朝使用的秦篆,繁杂难以辨识,汉朝进行了改革,使用方块字—也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中国汉字”,               

这就是“汉字”一词来历。汉隶是中国文字的最重大进步,简化后的汉字易懂易学易传播,让人一看,一目了然。中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中国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数千年不断,生生不息,在人类历上独树一帜,记录了中国五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化。这里之所以用历史上二个著名的石碑举例,其目的有三:一个它记载了中国机构编制发展渊源历史;另一个是它记录了中国文字改革发展巨大变化;再一个,是彰显了中国书法国粹文化的厚重历史。我们整天利用“中国汉字”记录着每时每刻信息,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方便。以前,人们用毛笔书写,可以说,毛笔是他们文字表达的灵魂伴侣。然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书写工具已经变得多样化,除了硬笔,还有电脑键盘替代了毛笔的地位。但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总需要有人去传承,总需要有人用心去呵护,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有责任有义务拿起笔,为这古老的艺术中挥洒自己才华。

五、《中国机构编制》给编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机构编制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给我们编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

机构编制工作“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项事业虽苦犹荣,我觉得很充实,也值得。在市编办工作以来,新的任务、新的单位又一次鼓舞和激励了我、焕发了我的精神,增添了我的干劲。十

多年来,始终以行动来诠释对党的机构编制工作热爱

与执念。我从《中国机构编制》中学到不少知识,取得不少快乐。从该刊上为我编撰的《机构编制管理知识读本》选编了2万多字补充资料。在该刊发表了《强化机构编制审计监督作用》《市县机构编制评估的思路》《庆阳持续巩固和深化机构改革成果》3篇文章;在上海市《编制管理研究》上发表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理当杜绝》,山东省《机构与行政》登载了《无怨无悔真情永在》,在《甘肃机构与编制》及当地媒体发表机构编制理论文章30多篇,获得甘肃省委编办年度调研报告二等奖和三等奖4次。特别在中央编办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中,撰写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荣获优秀奖,中央编办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国机构改革与

管理》创刊10周年故事征文活动中,《我与<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情”和“缘”》荣获“优秀文章”,在获奖的10篇文章中位列第二,在中央编办微信公众号上全文刊出,《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杂志社颁发了荣誉证书。为了总结庆阳市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工作成绩,历时三载,搜集整理,撰写了《深化改革增动力服务大局促发展——庆阳市机构改革及编制管理工作40年综述》,啸天同志花费了精力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李主任在百忙之中最后做了审定,给予全力支持,铅印分发各县区和单位,同时发表于《陇东报》,该文荣获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举办的“弘扬主旋律,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理论研讨二等奖。与孙强同志合作的《一枚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印章的启示》刊于《陇东报》,分别被《头条》《凤凰》《搜狐》网转载,在《陇东报》专题栏目“书香庆阳”报道了我办读书纪实《书香育廉函养新风》。《“数”说“图”解我们这一年—2022年庆阳机构编制工作概述》刊于省市网络媒体,其中庆阳融媒体中心《看清网》点击量超过3万次以上。与甘报记者安志鹏在新甘肃网首次联合报道了《庆阳市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推进》。今年与张建平、张新二同志合作的《发挥机构编制资源保障作用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理论调研文章已完稿。这些学习体会、理论研究、工作综述、信息报道,既宣传了我市机构编制工作成绩,又给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舆论氛围。所取得这些学习成绩,离不开《中国机构编制》的指导和帮助,更离不开各位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各位同仁的合力相助。在此,向各位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

回首往事,一路走来,我始终秉持着认真学习《中国机构编制》上理论文章和业务知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我深深感到,是她给我提供了业务知识,是她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是她给我带来了读书的乐趣与工作激励!

回想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到党管机构编制工作,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标志着机构编制工作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机构编制》她传递着中央的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方向,解读着党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任务和部署要求及理论研究成果等。在最近一期“刊首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为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给编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我们要以“8个必须坚持”为抓手,以“3个方面重要要求”为方向,“4个方面重要部署”为重要着力点,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是生产力标准在机构编制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聚焦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职能职责,提高站位、把准定位、落实到位,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薄弱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着力从体制机制、机构职能、工作力量上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配置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高效”为目的,为庆阳经济社会高量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42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我一路前行,见

证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变迁,亲历了我国机构编制工作发展的巨大变化,无不为之自豪。我们编办人既是机构改革的组织者,又是机构改革推动者和具体参与者,在座的各位更是各项改革红利受益者。在每次重大机构改革中,始终肩负着党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重任及政治机关定位,学在先、走在前,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立破并举,守正创新,誓言无声,勇毅前行,完成了各项改革和管理任务,完善了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了部门单位机构编制基本需求。党管机构编制工作是编制工作的政治原则和基本遵循,卓励奋发,敢打硬仗是我们编办人谱系写照,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是编制工作者不变的底色。在每次机构改革推进的道路上,都活跃着编办人的身影、彰显着编办人的智慧、凝聚着编办人的心血、渗透着编办人的汗水,同志们从不叫苦喊累、退却厌战,始终迎难而上、昂扬奋进、勇于担当,始终充满着编办人的热情与执着,洋溢着编办人的自信与坚毅,展示着编办人的青春与梦想,作为编办人既感到无比自豪,又感到幸福快乐。这些年来,我深有体会,感慨良多。肯定的说,是《中国机构编制》陪伴我走过十多个春秋冬夏,使她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改进了工作方法,充实了自我,增添了我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如今,我已夕阳向晚,霞蔚兰天,只有陪加珍惜每一天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党的机构编制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本领,才能够不辜负组织的重托,才能承担起肩负的重任。说句心里话,我与《中国机构编制》今生有缘,真情永在,使她给我工作带来欢欣与鼓舞!

同志们,读书不觉已深,冬将至,一寸光阴一寸金。我引用曾国藩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其实,每天读书,就是人生道路上一场长跑,只有轻松的多读、善解、深思、熟虑,做到轻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行稳致远。

 

 

 

分享到: